close

古代中國稱羅馬(帝國)為「大秦」。
而中國也有一個「大秦帝國」,即秦朝。
這兩個「大秦」,一個在東方,一個在西方。

其實羅馬被稱為「大秦」,是否就是跟秦朝的「大秦」有關,這點尚存疑慮。
此「大秦」是否指的就是那個「羅馬」──同樣有疑慮也。
先拋開這些疑慮不談,就暫時將羅馬(帝國)這個「大秦」與中國的秦朝「大秦」,一東一西姑且湊一起比較,發現竟也有其相似之處。

一東一西兩帝國──
秦朝是中央集權帝國,這裡指的羅馬當然也就是「帝國時期」的羅馬帝國。
羅馬變成帝國之前,前身為古羅馬王政時期與共和時期。
秦帝國變成帝國之前,前身乃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一諸侯國。
也就是說,兩個大秦變成帝國之前都經歷了一段「王國」時期,當然,這兩種「王國」是不同概念的「王國」。

兩個帝國也經過了不斷擴張才變成帝國的時期──
秦國滅六國一統天下不用多說了,羅馬則是起初平定義大利半島,接著三戰迦太基,二挫馬其頓,再征服賽琉古王國,硬是從一個小小城邦打出一個大大帝國──
這一點西方大秦更是略勝一籌,成為帝國之後領土仍是不斷擴張(羅馬帝國的第十三任皇帝圖拉真在位時將帝國版圖擴至最大)。

在崛起時的地理位置,兩者都「偏西」──
秦國問鼎中原之前,最初的封地僻處西方,還成天與西戎混在一起,中原一點也沒秦國的事,起初中原還視之為化外之民。
羅馬起源於地中海世界的中間偏西之處,當時東邊的希臘城邦及其周邊才是地中海的「中原」,希臘已經控制地中海貿易,而羅馬當時土包子一個,一個西邊相對弱後的農業小國,窮巴巴的也沒錢造船搞海洋貿易。

兩個帝國都推崇「法」──
秦國搞法家商鞅變法這套起家,後又拜法家的李斯為相。
以法家性本惡思想實行嚴刑罰峻法,「天下苦秦久矣」──苦到吳廣陳勝都要起來造反了!
秦朝的法律相當完善,「凡事皆有法式,莫不建立法度」,完善到讓人受不了,幾乎對所有大小事都有其規定──
後世漢朝的桓寬作鹽鐵論,裡頭就說道:「秦法繁於秋荼,而網密於凝脂。」
雖然秦律苛刻,但秦帝國這套法律,也被中國後世歷朝承襲其基本。
說到影響後世,西方的大秦影響更大──羅馬法影響了後世整個歐洲,甚至整個世界(除了英美法系,羅馬法為現今許多國家法律體系的基礎)。
從前身古羅馬時期的十二銅表法到東帝國查士丁尼大帝的查士丁尼法典,
羅馬帝國開疆闢土,許多民族融入帝國,靠的就是法律來維持各民族,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就是羅馬法的精神。
羅馬帝國雖亡,留給世界羅馬法典這個最大遺產 。

都是戰爭機器──
兩個帝國也大搞軍國主義。
雖然羅馬在共和時期就將軍人職業化搞募兵制,但在古羅馬時代則是跟秦帝國一樣徵兵制。
羅馬向來重視戰爭,羅馬的皇帝也都出身軍旅。
羅馬軍中下級對上級必須絕對服從,軍人若犯有過失,輕則鞭笞重則處死。
有逃兵的部隊還要排成一列,每十人抽殺一人,即「十一抽殺令」。
若是打了勝仗,士兵可分得豐厚的獎賞,優先挑選戰利品,而帶兵的將領除了賞賜之外,在凱旋歸來的那天還會大搞慶功儀式──「凱旋式」。
至於打了敗仗不但會被公開斥責,嚴重時甚至被會貶為賤民階級。
這樣一來,羅馬士兵各個搶先奮勇作戰,羅馬軍團天下無敵,把地中海都變成帝國的內海,靠的就是這賞罰分明的軍令。
秦朝從戰國時期就商鞅變法搞「二十等爵」制度以賞軍功:
將爵位分為二十級,「臨戰,斬敵首一級,則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商君書)。
秦律還規定射手發弩不中均要受罰,有關督訓官吏也要受罰。
強調軍功的同時也十分重視紀律,三軍將士莫不聽從號令,人人爭先殺敵
羅馬人尚武,沒事就愛看角鬥士在競技場跟獅子搏鬥。
秦人尚武,詩經有云:「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
秦人的勇猛也是當時七國人皆知,所謂關西出將,關東出相。
尚武到連書都焚掉了!

車同軌字同文──
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羅馬帝國搞高速公路,早於兩百多年的秦始皇也大修馳道。
──兩個帝國都很用心搞交通網。
羅馬這些行省的每條路上都由不同輪距馬車行駛,久而久之,輪轍不同會讓馬車行走時很快被顛壞。
所以羅馬的皇帝便頒布了敕令,要求羅馬境內全部改用一樣的馬車輪距──沒錯,秦始皇的車同軌。
順道一提,現代鐵道的軌距,就傳承自羅馬馬戰車輪距。
而既然是統一天下的大帝國,一定要有統一的文字語言。
羅馬帝國的「國語」是拉丁語,官方文書都用拉丁文,但羅馬帝國卻不強迫帝國內的各民族子民都說拉丁語寫拉丁文。
說是不強迫,實際上也是推行不起來......羅馬人都認為希臘文才是菁英使用的語言啊!
但帝國中的蠻族,有些是沒有語言文字的,推行拉丁文就較簡單,但像是帝國偏東的地區,長期受希臘文化薰陶,哪裡會喜歡用這種難用的語言呢?
羅馬帝國對文化是比較包容並行的(因為他們本身也沒甚麼文化,他們也曾是別人口中的蠻族啊!),所以當時希臘文與拉丁文是兩種帝國內通用的語言。
相較中文就沒有甚麼大問題,只是寫法不太樣而已,所以很快就被秦皇給字同文了。

兩秦都蓋長城──
這真的是東西兩大秦最像的地方了──兩個帝國都蓋過長城。
秦始皇蓋長城是為了抵禦匈奴,萬里長城萬里長,徵用大量民間勞力,蓋到大家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而羅馬帝國在征服不列顛之後,在這帝國的最北界邊疆上,為了防禦不列顛北部日爾曼蠻族入侵,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的哈良德修了著名的「千里長城」──哈良德長城。
哈良德長城現存的斷垣殘壁,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

兩個帝國的開國之君在其即位者繼位時都發生了動亂,也都在繼位人選方面發生了問題。
差別在於羅馬帝國挺過去了,而秦傳了三世就亡了,不是世襲制度父傳子的羅馬帝國反而延續了一千多年。
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再也沒有這樣大一統的局面了。
而在秦亡之後,在中國這大一統的局面卻屢見不顯,時至今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ddyKAO04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